在台北市的街頭巷弄中,藏著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。每年春天,台電大樓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裡,總會悄悄上演一場粉紅色的盛宴。主角不是櫻花,也不是桃花,而是一棵棵枝幹伸展、姿態優雅的加羅林魚木,在三、四月間大肆綻放,花開如海,宛如一場靜謐卻動人的演出。
第一次走進那條巷子,是在一個尋常的午後。陽光斜斜灑落,空氣中帶著春天的暖意與草木的清香。轉過巷口,一抬頭,便看到一整排加羅林魚木,花開得正盛。粉紅色的花串垂墜在枝頭,如同柔軟的羽毛,又像一串串風鈴,在微風中搖曳生姿。那一刻,我幾乎懷疑自己是不是誤闖了哪個花之秘境,這樣的景色,不說是京都的某條哲學之道也不為過。
這幾年,加羅林魚木漸漸在社群上爆紅,尤其是台電大樓後方巷子裡這一排,因為開得密集又有街景陪襯,畫面特別有故事感。每逢三月底到四月初,總能看到成群攝影愛好者、網美、情侶們拿著手機、相機,流連在樹下取景,有的蹲著、有的仰拍,甚至有人帶了反光板或穿著和服來拍花見照。一時間,小小巷子裡熱鬧得像個不插電的花展,卻又不吵雜,大家彷彿都默契十足地保留了一份對自然的敬意。
加羅林魚木的花期不長,從初開到滿開大約兩週,再多幾天就會開始落花。花瓣細長,淡粉近白,每一朵都有一種溫柔的張力,彷彿是春天輕輕遞出的問候。當它們飄落在地上時,也不會顯得凌亂,反而像為巷子鋪上一層淡雅的花毯,走在上頭,每一步都有詩意。
這樣的風景,在都市裡其實越來越少。加羅林魚木不是本土樹種,它原產於太平洋的加羅林群島,但在台灣這些年漸漸適應下來,成為街道樹的一員。只是它不像九重葛那樣常見,也不像杜鵑那樣容易被辨識,反倒因為這份神秘感與花形特殊,格外引人注目。尤其這條巷子裡的魚木,可能因為光線、空間與氣候條件剛好,年年都開得特別茂盛,彷彿知道有人在期待著它的出現。
我曾經問過附近的老店老闆,這些樹是什麼時候種下的?他笑笑說:「十幾年前了吧,那時候也沒什麼人注意,這兩三年才突然爆紅。」語氣裡有點驚訝,也有點驕傲。或許對在地人來說,那些年來年去的花,只是巷口風景的一部分,但如今多了來訪的人潮,也讓這段時光變得更有溫度。
每年春天,我都會特地繞過去看看它們,不一定要拍照,只是想看看那熟悉的枝幹又開出什麼樣的新姿態,看看那在都市叢林裡仍堅持綻放的生命力。它們不語,卻在枝頭說著春天的故事;它們不動,卻讓來來往往的人心悸動。
都市的生活節奏總是緊湊,但有些時刻、有些角落,像這條被加羅林魚木包圍的巷弄,能讓人放慢腳步,重新感受四季更迭的細膩。當我們為一棵樹、一場花開駐足停留,或許也就是重新與生活和自然對話的開始。
如果你剛好路過台電大樓,不妨拐進那條巷子看看。說不定在春日陽光灑落的午後,你也會被那一片粉色驚艷到,甚至願意停下腳步,靜靜地,在花下待一會兒。